close
【難兄難弟】
東漢時,太丘縣令陳寔(ㄕˊ)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叫元方,小兒子叫季方。兄弟兩人均學問淵博,品德高超,在當地享有盛名,因此有人稱他們父子三人為「三君」。
有一次,元方的兒子長文,和季方的兒子孝先,互相爭論,都覺得自己的父親功德最佳。兩人各執一詞,沒有結果,便決定去問祖父陳寔,請他公斷。陳寔聽完後,回答說:「難以稱元方為兄長,也難以稱季方為弟」。意思是說,論行次固有長幼之分,論才德卻無長短之分,優秀不分伯仲。
後來「難兄難弟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當,難分高下。後世轉而用於諷刺兩人同樣差勁,表現差不多。以上兩個意義的「難」都要讀成ㄋㄢˊ。今人則把「難」讀成ㄋㄢˋ,多用以形容同處困境、共同患難的朋友。
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德行》:
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,與季方子孝先,各論其父功德,爭之不能決,咨於太丘。太丘曰:「元方難為兄,季方難為弟」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