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什麼都不如心好
行如風、坐如鐘、立如松、臥如弓

【曾國藩不留銀錢給子女】
曾國藩早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初為大官時,便對家人表示:「絕不留銀錢與後人」。
 

後來身為湘軍統帥,曾國藩再次申明他的態度:「仕宦之家,不蓄積銀錢,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」。讓孩子覺得沒有父輩可以庇蔭和憑藉,给予適度壓力,孩子才會真正自己去努力。這一點,才是留給孩子最大、最可靠的財產。
 

曾國藩在外做官,始終不忘對子女殷殷教誨。二十年中,他寫給兩個兒子的信近兩百封,教孩子如何讀書、寫作、做人,更為他們批改詩文。他教導孩子只求讀書明理,不求做官發財。他教導孩子讀聖人之書,並能身體力行,學有所用。
 

在曾國藩看來,要教育孩子立足社會,並讓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,關鍵就是兩個字:勤與儉。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~「家儉則興,人勤則健,能勤能儉,永不貧賤」!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曾國藩不留銀錢給子女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張仲景發明餃子】

東漢名醫張仲景,南陽郡人,自幼苦學醫書,是中國臨床醫學的奠基者,著有《傷寒雜病論》一書。張仲景醫德高尚,無論窮人和富人,他都認真施治,挽救了無數的性命。
 

張仲景發明餃子的傳說,則是發生在他從長沙太守離任的時候。那時正值寒冬,張仲景眼見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黄肌瘦,衣不遮體,因為天氣嚴寒,而把耳朵都凍爛了。張仲景回家後,翻書研究出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,叫「祛寒嬌耳湯」。第二天正好是冬至,他命人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上搭了個棚子,架起了一只大鍋,為窮人施捨這個祛寒嬌耳湯。
 

祛寒嬌耳湯的做法,是把性溫的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煮熟,然後撈出来切碎後,再用麵皮包裹起來,包成像是耳朵的樣子,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,每個人施一碗熱湯,裡頭放兩、三個嬌耳。吃了之後就全身發暖、兩耳生熱。

幾天之後,飢民們不但肚子好受了,受凍耳朵也被治好了。由於這種食品的樣子子像耳朵,功效又是防止耳朵凍爛,所以張仲景给它取名叫「嬌耳」。
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張仲景發明餃子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扁鵲見齊桓侯】

扁鵲,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名醫,真實姓名為「秦越人」,家於盧國,又號「盧醫」,得名師傳授,而成醫技精湛的走方醫,因其醫術高超,而得「扁鵲」之尊稱,其與華佗、張仲景、李時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。

扁鵲對疾病的認識,已能由外及裏、由淺入深,其精於四診,尤善於以「望診」與「切診」來診斷疾病,根據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,運用針灸、按摩、熨貼、湯藥…等方法,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扁鵲對「四診法:望、聞、問、切」的形成與確立,卓富貢獻,歷來把扁鵲尊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,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。
 

扁鵲路過齊國,齊桓侯接待扁鵲,扁鵲一見面就說:「君有疾在皮膚表面,如果不治就會嚴重」。齊桓侯說:「寡人沒病」。扁鵲出去後,齊桓侯對左右人說:「這位要錢的大夫,沒病還說成有病」。
 

過了五天,扁鵲又去見齊桓侯,說:「您的病已到了血脈,不治療就會嚴重」。齊桓侯說:「寡人沒病」。扁鵲出去後,齊桓侯很不高興。
 

又過了五天,扁鵲又去見齊桓侯,說:「您的病已到了腸胃間,不治療會更嚴重」。齊桓侯不理他。扁鵲出去,齊桓侯又不高興。
 

又過了五天,扁鵲又去見齊桓侯,一望見齊桓侯,就馬上退而離去。
 

齊桓侯差人去問原因,扁鵲說:「如果疾病位置在皮膚,湯藥一下就可以治好;進到血脈,用針灸也可以治好;進到腸胃,用酒醪方法也可以治好;但進入骨髓,就無可奈何了。現在齊桓侯的病已進到骨髓,我是沒有辦法了」。
 

過了五天,齊桓侯真的病了,派人急召扁鵲,但扁鵲已經逃離齊國。齊桓侯便病死了。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扁鵲見齊桓侯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伯夷、叔齊不食周粟】

伯夷、叔齊是商朝時期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,當時的孤竹國君即將不久於人世,想要把王位傳給叔齊,但叔齊想讓位給伯夷,伯夷不受,叔齊也不願登位,於是兩人先後都逃到周國,想要投奔周王姬昌。

不料當他們到了周國,姬昌已死,兒子武王即位,武王尚未安葬好父親,就準備發兵討伐紂王。

伯夷、叔齊二人於是推開眾人,一把捉住武王的馬韁繩,勸諫說:「父死不葬,卻大動干戈,這算得上是孝嗎?以臣弒君,這算得上是仁嗎?」


左右將士勃然大怒,揮刀就想把伯夷、叔齊給砍了,幸得姜太公在旁說項,兩人才得以活命。

不久武王滅紂,建立周朝,天下莫不歸服,伯夷、叔齊卻引以為恥,決心不食周粟,隱居於首陽山,採摘野菜充飢,就算是經常三餐不繼,他們對自己的選擇也從來沒有後悔,最後雙雙餓死於首陽山。
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伯夷、叔齊不食周粟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范蠡掛帆遠去】

范蠡是春秋楚國宛(今河南南陽)人,他在越王勾踐最落魄的時候,輔佐越王勾踐,當勾踐被吳王夫差困於會稽山時,范蠡勸他處於危機時,最重要是先保全生命,於是就有了「臥薪嘗膽」的故事。勾踐經歷「十年生聚、十年教訓」,勵精圖治洗雪了會稽之恥,成為一方的霸主。
 

此時的范蠡卻意識到功高震主的危險,他深知勾踐其人「長頸鳥喙」,可與共患難,難與同安樂,范蠡曾修書勸文種:「飛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」,於是他與西施悄然地駕一葉扁舟而去。文種則對范蠡的警告不以為然,最後落得賜死的下場。
 

范蠡到齊國後,改名為鴟夷子皮,所謂「鴟(ㄔ)夷子皮」是用生牛皮製成的袋子,吳王殺忠臣伍子胥後,就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牛皮製成的袋中,范蠡認為他本來的下場也和伍子胥一樣,故以此命名來時時警惕自己。
 

范蠡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。戮力墾荒耕作,兼營副業並經商,沒有幾年,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。他仗義疏財,造福鄉里,深受齊人賞識。
 

齊王網羅他出任宰相,他感嘆:「居官致於卿相,治家能致千金;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,已經到了極點。久受尊名,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。」於是,才三年,他再次急流勇退,向齊王歸還了相印,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,遷徙到陶(今山東定陶西北),自稱陶朱公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范蠡掛帆遠去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不食嗟來食】

春秋時期,齊國爆發大饑荒。有位富人,名叫黔敖,為了幫助飢民,於是在路邊準備了食物,供應路過的災民吃食。
 

有一個災民用衣袖遮着臉,拖着疲累的腳步,跌跌撞撞地走來。黔敖左手端着食物,右手拿着湯飲,對他說道:「喂!來吃吧!」
 

此災民揚眉抬眼看着黔敖說:「我就是不願意吃這種無禮的施捨,才會餓到如此地步!」黔敖明白自己的失禮,立即追上前向他道歉,但該災民仍然堅持拒吃,就這樣默默地離開,最後餓死了。
 

曾子聽聞這件事後說:「應該不必如此吧!黔敖無禮招呼時,當然可以不吃離去,但如果他道歉了,就可以吃了。」
 

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,濃縮為「嗟來之食」這句成語,原比喻帶有輕蔑態度的招呼別人來吃食物,後多指侮辱性的施捨。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不食嗟來食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二桃殺三士】

相傳春秋時期,齊景公手下有三名戰功彪炳的猛將,號稱「齊邦三傑」,分別是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然而齊國的相國晏嬰擔心「三傑」自視甚高,內結黨羽,將會成為國家的禍患,因此和齊景公共謀欲除之。

一天,「三傑」陪伴齊景公款待魯昭公,宴至半酣,晏子聲稱園中金桃成熟了,奏請開園取桃,為兩國結盟祝賀。晏子摘了六個大如碗公、香氣撲鼻的桃子獻上來,齊魯二國君各享一個,齊魯二國相各享一個。盤中尚剩兩個,晏子奏請賞給臣下功深勞重的人,以表彰其賢能。


齊景公讓諸臣自我薦功,由晏子評功賜桃。公孫捷先說自己曾經為救國君勇殺猛虎,應該吃個桃子;接下來的古治子也說,他為了救國君,在黃河裡殺了一隻大黿,理應吃桃。晏子馬上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勞,並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。

這時候,田開疆才開始說自己跋涉千里,討伐徐國,斬殺對方大將,功勞更大,也應該有個桃子吃。晏子表示贊同,說田開疆的功勞最大,可是桃子已經沒了。

田開疆當場覺得自己受到極大侮辱,因此拔劍自刎;這讓吃了桃子的公孫捷古治子大驚,深覺慚愧,也隨之自刎而亡。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二桃殺三士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李廣難封】

說起漢代的飛將軍李廣,我們馬上能聯想那句名言:「馮唐易老,李廣難封」。

李廣驍勇善戰,智勇雙全,他的一生可說是一個傳奇。他與匈奴戰鬥了70多次,經常都是以少勝多,匈奴一聽到他的名號,嚇得連滾帶尿帶爬,稱他為「飛將軍」。他對待他的將士們極為心善,經常和手下同甘共苦,親民的作風深受部下愛戴。但是這樣一位戰功卓絕的人,最終卻並沒有封侯。所以就有了這個成語「李廣難封」。

李廣曾經歷了三個皇帝,漢文帝、漢景帝、漢武帝。按理說,李廣由勇有謀,若在漢高祖時代,應該可以封萬戶侯了,但當時正處於文景之治,文帝主張休養生息,而且邊境的匈奴也實施了一系列的和平政策,導致李廣根本沒有機會在戰場立功,所以當時他並沒有機會封侯。

後來漢武帝改變了對待北方匈奴的一系列和平政策。武帝喜歡武鬥,主動發起了戰爭,這個時候李廣就有作用了,畢竟封侯要看殺敵的人數啊﹗按理說,李廣封侯的機會終於來了,可是李廣可能是時運不濟,命運多舛,他雖參與了四次與匈奴之間的戰役,第一次全軍覆沒;第二次無功而返;第三次遭遇匈奴主力,儘管斬敵三千有餘,當時跟他一起打仗的,有一位後起之秀霍去病,在那一戰中砍下了匈奴三萬顆腦袋,功勞顯赫,然而李廣的部隊損失慘重,所以漢武帝覺得不能給李廣封侯,頂多功過相抵了。

 

第四次出擊匈奴,李廣年近60歲,不僅因部隊迷路未能與匈奴接戰,更因貽誤軍機,李廣羞愧難當,於是拔刀自刎,一代傳奇大將就這樣死在了沙漠裡。

將軍真正的意義~責任、榮耀,其實李廣他是「維持和平」。杜甫寫過一首詩~「苟能制侵陵,豈在多殺傷」,可是一點都沒有錯啊﹗
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李廣難封】杜甫《前出塞九首•其六》:
挽弓當挽強,用箭當用長。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
殺人亦有限,列國自有疆。苟能制侵陵,豈在多殺傷
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李廣難封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人不可貌相】

澹臺滅明,字子羽,魯國武城人,比孔子小三十九歲。

子羽相貌醜陋,想要師事孔子,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,才能不高。但他跟隨孔子後,勤奮好學,致力於修身,努力實踐儒家之道。處事光明正大,不走邪路;不是為了公事,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。
 

後來,子羽遊歷到江南地區,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,聲譽卓著,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。


孔子聽說此事之後,非常感慨,懊悔當初以貌取人,錯看了澹臺滅明。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人不可貌相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顏回攫其甑】

孔子受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,飯菜糧食全無,七天沒吃上米飯了。餓到沒辦法,只好白天睡覺。

顏回出去討了點米回來煮,剛要煮熟時,孔子瞥見顏回用手從鍋裏抓起一把飯吃了。

過了一會兒,飯煮熟了,顏回請孔子吃飯,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的事,孔子起身時說:「今天我夢見我死去的父親,飯要是乾淨的話,我來祭奠他」。

 

顏回說:「不行,剛才有煤灰掉進鍋裏,我覺得扔掉米飯很可惜,就把它抓起來吃了,這飯不乾淨」。
 

孔子聽了感嘆的說:「我所相信的是眼睛呀,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賴的;我所憑藉的是心呀,可是心也還不足以完全依靠。弟子們要記住:要認識瞭解一個人,真是不容易啊!
悟善禪師教我們的典故~【顏回攫其甑】

文章標籤

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