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扁鵲見齊桓侯】
扁鵲,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名醫,真實姓名為「秦越人」,家於盧國,又號「盧醫」,得名師傳授,而成醫技精湛的走方醫,因其醫術高超,而得「扁鵲」之尊稱,其與華佗、張仲景、李時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。
扁鵲對疾病的認識,已能由外及裏、由淺入深,其精於四診,尤善於以「望診」與「切診」來診斷疾病,根據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,運用針灸、按摩、熨貼、湯藥…等方法,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扁鵲對「四診法:望、聞、問、切」的形成與確立,卓富貢獻,歷來把扁鵲尊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,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。
扁鵲路過齊國,齊桓侯接待扁鵲,扁鵲一見面就說:「君有疾在皮膚表面,如果不治就會嚴重」。齊桓侯說:「寡人沒病」。扁鵲出去後,齊桓侯對左右人說:「這位要錢的大夫,沒病還說成有病」。
過了五天,扁鵲又去見齊桓侯,說:「您的病已到了血脈,不治療就會嚴重」。齊桓侯說:「寡人沒病」。扁鵲出去後,齊桓侯很不高興。
又過了五天,扁鵲又去見齊桓侯,說:「您的病已到了腸胃間,不治療會更嚴重」。齊桓侯不理他。扁鵲出去,齊桓侯又不高興。
又過了五天,扁鵲又去見齊桓侯,一望見齊桓侯,就馬上退而離去。
齊桓侯差人去問原因,扁鵲說:「如果疾病位置在皮膚,湯藥一下就可以治好;進到血脈,用針灸也可以治好;進到腸胃,用酒醪方法也可以治好;但進入骨髓,就無可奈何了。現在齊桓侯的病已進到骨髓,我是沒有辦法了」。
過了五天,齊桓侯真的病了,派人急召扁鵲,但扁鵲已經逃離齊國。齊桓侯便病死了。
《史記.卷一○五.扁鵲倉公列傳.扁鵲》
扁鵲過齊,齊桓侯客之。入朝見,曰:「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將深。」桓侯曰:「寡人無疾。」扁鵲出,桓侯謂左右曰:「醫之好利也,欲以不疾者為功。」後五日,扁鵲復見,曰:「君有疾在血脈,不治恐深。」桓侯曰:「寡人無疾。」扁鵲出,桓侯不悅。後五日,扁鵲復見,曰:「君有疾在腸胃閒,不治將深。」桓侯不應。扁鵲出,桓侯不悅。後五日,扁鵲復見,望見桓侯而退走。桓侯使人問其故。扁鵲曰:「疾之居腠理也,湯熨之所及也;在血脈,鍼石之所及也;其在腸胃,酒醪之所及也;其在骨髓,雖司命無奈之何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」後五日,桓侯體病,使人召扁鵲,扁鵲已逃去。桓侯遂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