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李翱 截冠雄雞志】

唐朝文學家李翱,曾寫了一首《截冠雄雞志》,感嘆非我族類,嫉才不用。大意是:

我來到零口北部,見到有人養了22隻雞,其中有7隻公雞,15隻母雞,有的啄食,有的飲水,都不怕人。我看了很高興,就掏出粟米丟地並呼喚牠們。
 

其中有一隻被切掉雞冠的公雞,像是這群雞的首領,先向我走來,一見粟米,便長聲鳴叫,像是叫喚其他的雞。雞群聽到叫聲,於是成群跑來,來了卻都厭惡那隻截冠公雞,群起攻之,將它趕走,再回來爭相啄食粟米。
 

到了傍晚,21隻雞一同棲息在堂前的木樑上。截冠公雞也來此,就像依戀著伴侶一樣,想要登上木樑一齊棲息。牠仰頭望著牠們,轉著圈看著,小聲啼叫,然後大聲啼叫,再伸著脖子發出喔咿的聲音,聲音非常悲哀,然後就黯然離開了。牠走到庭院中,拍動翅膀哀鳴,然後飛上30幾尺高的樹頂上棲息。

我覺得奇怪,說道:「雞,是一種具備有五種德行的家禽。其中一德就是:見到食物會呼喚夥伴,這是義。截冠公雞就是如此。那些雞群難道不是聽到牠的呼喚而過來的嗎?為何來了又一起憎惡呼叫牠們的雞,而將牠趕走呢?這豈不是得了牠的利益又否認牠的恩惠嗎?這不是抹殺了見到食物呼喚夥伴的美德嗎?為何大家棲息在一起,卻不願讓牠作伴呢?」
 

有人告訴我說:「截冠公雞是外來的雞,是東鄰陳家的雞。因為母雞死了,陳家人就將牠放到這群雞裏來一起養。牠勇敢善戰,家裏的六隻公雞都不敢單獨和牠較量。牠們全都討厭牠,不和牠一起吃食、棲息;牠雖然勇敢善鬥,也無法戰勝那麼多隻雞,所以常常獨來獨往。但是,每當牠見到食物,從來就不會先吃,總是會呼喚其他雞群,那一群雞雖然依靠牠的鳴叫而來,但是來了之後,反而要趕牠走,從以前就是這樣。截冠公雞雖然沒有得到相對的禮遇,但牠的行為從沒改變過」。
 

我聽了這番話,不禁感嘆:「家禽鳥類雖是小動物,當中也有稟賦氣質高尚、堅毅有義的。這隻外來雞的義勇,都勝過其他的雞,雞群就都嫉妒牠,不和牠結成夥伴,更何況是人呢?何況是朋友呢?何況是親戚呢?何況是同鄉呢?何況是朝廷同事呢?由此觀察天地間的鬼神禽獸等萬物的變動狀況,哪個可以避開這種情形呢?」

我感到悲傷,就記下此事,用來警示自己,並可以作為世人的借鑑。

144793.jpg


唐‧李翱‧《李文公集》《截冠雄雞志》:
翱至零口北,有畜雞二十二者,七其雄,十五其雌,且啄且飲,而又狎乎人。翱甚樂之,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。有一雄雞,人截其冠,貌若營群,望我而先來,見粟而長鳴,如命其眾雞。眾雞聞而曹奔於粟,既來而皆惡截冠雄雞而擊之。曳而逐出之,已而競還啄其粟。
日之暮,又二十一其群棲于楹之梁。截冠雄雞又來,如慕侶,將登於梁且棲焉。而仰望焉,而旋望焉,而小鳴焉,而大鳴焉,而延頸喔咿,其聲甚悲焉,而遂去焉。去於庭中,直上有木三十餘尺,鼓翅哀鳴,飛而棲其樹巔。
翱異之曰:「雞,禽於家者也,備五德者也。其一曰:見食命侶,義也。截冠雄雞是也。彼眾雞得非幸其所呼而來耶?又奚為既來而惡所呼者而迫之耶?豈不食其利背其惠耶?豈不喪其見食命侶之一德耶?且何眾棲而不使偶其群耶?」
或告曰:「截冠雄雞,客雞也,予東里鄙夫曰陳氏之雞焉。死其雌,而陳氏寓之於我群焉。勇且善鬥,家之六雄雞勿敢獨校焉。且其曹惡之而不與同其食,及棲焉;夫雖善鬥且勇,亦不勝其眾,而常孤遊焉。然見食未嘗先啄而不長鳴命焉,彼眾雞雖賴其召,既至,反逐之。昔日亦猶是焉。截冠雄雞雖不見答,然而其跡未曾變移焉。」
翱既聞之,惘然,感而遂傷曰:「禽鳥微物也,其中亦有獨稟精氣,義而介焉者。客雞義勇超乎群,群皆妒而尚不與儔焉,況在人乎哉?況在朋友乎哉?況在親戚乎哉?況在鄉黨乎哉?況在朝廷乎哉?由是觀天地間鬼神禽獸萬物變動情狀,其可以逃乎?」

吾心既傷之,遂志之,將用警予,且可以作鑒於世之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53小志工 的頭像
    53小志工

    53心法筆記

    53小志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