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君子遠庖廚】
齊宣王問孟子:「您能不能講講關於齊桓公、晉文公(稱霸天下)的事?」孟子回答:「孔子和門生都沒有談論這兩位霸主的事跡,所以我也不熟悉,要不我來和您說說如何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?」
齊宣王問:「有怎樣的德行才能夠王天下?」孟子答:「讓百姓安居樂業之人,才能夠王天下,而且沒人能夠阻擋」。齊宣王就問:「像我這樣的君主可以保民嗎?」孟子答:「可以」。齊宣王繼續追問:「您怎麼知道我可以呢?」接下來孟子就講了一段有名的故事。
孟子說:「我聽胡齕(ㄏㄜˊ)說,有個手下牽着一頭牛從大殿前經過,您就問他要去做什麼,手下就回答說因為新鑄造了一口大鐘,按照儀式慣例,需要把牠殺了,將血塗抹在鐘上來祭祀。但您說您不忍心看這頭牛害怕發抖的樣子,就像毫無罪過卻被處以死刑一樣。於是牽牛的人問:『那就不祭鐘了嗎?』您說:『怎麼可以廢除呢?用羊來代替牛吧!』-----不知有無這回事?」
齊宣王答:「有」。
然後孟子就稱讚齊宣王:「憑大王這樣有仁心,可以統一天下了。老百姓聽說這件事,都認為您是吝嗇,但我卻知道您是仁慈不忍啊!」
齊宣王說:「是,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。不過,我們齊國雖然不大,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?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,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,所以用羊來代替它。」
孟子說:「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。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,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?何況,大王如果可憐牠毫無罪過卻被宰殺,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?」
齊宣王笑者說:「是啊,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。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,不過,老百姓這樣認為,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。」
孟子說:「沒有關係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,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,而沒有見到羊。君子對於飛禽走獸,見到牠們活著,便不忍心見到牠們死去;聽到牠臨死哀嚎的聲音,就不忍心吃牠的肉。所以君子總是遠離那宰殺畜生的廚房」。
原文: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第七篇
齊宣王問曰:「齊桓、晉文之事可得聞乎?」
孟子對曰:「仲尼之徒無道桓、文之事者,是以後世無傳焉,臣未之聞也。無以,則王乎?」
曰:「德何如則可以王矣?」
曰:「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」
曰:「若寡人者,可以保民乎哉?」
曰:「可。」
曰:「何由知吾可也?」
曰:「臣聞之胡齕(ㄏㄜˊ)曰,王坐於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,王見之,曰:『牛何之?』對曰:『將以釁鐘。』王曰:『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(ㄏㄨˊㄙㄨˋ),若無罪而就死地。』對曰:『然則廢釁鐘與?』曰:『何可廢也? 以羊易之!』——不識有諸?」
曰:「有之。」
曰:「是心足以王矣。百姓皆以王為愛也,臣固知王之不忍也。」
王曰:「然;誠有百姓者。齊國雖褊小,吾何愛一牛?即不忍其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,故以羊易之也。」
曰:「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。以小易大,彼惡知之?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,則牛羊何擇焉?」
王笑曰:「是誠何心哉?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。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。」
曰:「無傷也,是乃仁術也,見牛未見羊也。君子之於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是以君子遠庖廚也。」